「這是真的」全球首次完整呈現 張愛玲生活進行式

 圖01  

【張愛玲在台灣】的座談,吸引了滿場張愛玲書迷

【多汁報●匯流出版組/台北報導】2月17日是台北國際書展開放一般民眾參觀的首日,上午主題廣場舉辦了【張愛玲在台灣】的座談,吸引了滿場張愛玲書迷引頸期盼,過程中不時能從聽眾臉上看見專注與著迷之情。張愛玲的遺物從她過世後至今共有三次大型展出,除了2009年香港書展以及今年的台北書展外,在張愛玲剛過世的時候由皇冠出版辦過一次展覽,今年是三次展出中最完整呈現張愛玲衣物的一次。上午的座談由知名作家張曼娟主持,邀請到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保管張愛玲遺物的皇冠出版社負責人平雲,一同還原此次的策展歷程,以及他們如何讓這樣的張愛玲栩栩如生出現在台灣書迷面前。

 

談起張愛玲,張曼娟形容她是「女神」。張曼娟表示當初走進皇冠出版社的收藏間,每個人都要戴上白色塑膠手套,小心翼翼地檢視張愛玲的遺物,考證她複雜神秘的一生。張曼娟希望呈現張愛玲是一個重視美感的女性,因此光是衣服的挑選、搭配、擺放就花了一個禮拜的時間,不停和設計公司改了又改;她也提到這幾天不斷有參展民眾提到「張愛玲的衣物好酷,搭配方式如同韓劇中最流行時髦的女主角一樣」。

 圖02

策展人張曼娟

本次展出重點很多人也擺在張愛玲的假髮,張曼娟說,這四頂假髮髮型款式差不多,但是髮色略有不同,這也是張愛玲隨著年紀增長,在不同的時間點所做的搭配─由全黑、棕黑、黃褐到灰黑色。張曼娟說,除了假髮之外,她對於張愛玲各樣的眼鏡也充滿興趣,她說張愛玲擁有一副蛙鏡,也使最生活化的張愛玲得以出現在大家眼前──張愛玲也是需要運動的。

   

宋以朗與平雲的父親都與張愛玲有極深的淵源。許多人問起宋以朗眼中的張愛玲,他表示張愛玲在他生命中出現過兩段時間,1952-55年當時張愛玲住在香港,他當時才三四歲,一無所知;1962年張愛玲從美國去了香港,住了幾個月寫電影劇本,當時他13歲,但是依然沒有太多印象,因為家裡常常有許多作家來來去去,從來沒有想過50年後有一天,自己居然要全權處理這位「阿姨」的遺產。

   圖04  

張愛玲遺產執行人宋以朗

而皇冠出版社的負責人平雲談起張愛玲,則是先笑道「皇冠從1966年第一次出版張愛玲的作品,我們出版了一位作家的作品超過50年的時間,卻從來無緣見過作家本人一面,這也是皇冠絕無僅有的經驗。」平雲回憶第一本自己閱讀的張愛玲作品,不是較為膾炙人口的《傾城之戀》,而是《赤地之戀》。1965年宋淇教授推薦張愛玲的作品給平父,因為張愛玲早期離開大陸後出版了多部反共小說,在大陸被禁止出版直到改革開放,皇冠成了華人地區唯一出版張愛玲作品的出版社。《赤地之戀》雖為反共小說,但書中有批評當時的蔣中正與國民黨等,因此無法通過警總審查,皇冠也無法透過書信和張愛玲解釋,造成當時張愛玲誤會,後來授權給另一間出版社。該出版社擅自刪減了許多書中敏感的內容,後來皇冠花了一番功夫才重新取回《赤地之戀》的版權,這件事當時就是由平雲處理的。

 

平雲並憶道,當時皇冠與張愛玲合作的過程中多半為了版權才會聯繫,其他部分都透過宋淇教授,後期因為宋教授健康不佳,才由皇冠直接和張愛玲聯絡。回想起和張愛玲合作的過程,平雲說張愛玲是一位不容易找的人,當他翻閱編輯和張愛玲的通信紀錄,由於張愛玲晚年經常搬家,寄信給她變得困難,張愛玲也鮮少回信,甚至發生過張愛玲直到事隔一年才回覆編輯的信件,有時連出版社的信也不拆,偶爾想到要交代的事情,便直接將內容寫在未拆封的信封外面,把信退回給皇冠,令他們哭笑不得。

 

平雲第二個對張愛玲的印象就是她的完美主義。他表示張愛玲寫作字斟句酌,習慣反覆不斷修改,原稿上面經常充滿紅色的塗改字句,本次全球首展的《小團圓》手稿已不是最初原稿,是張愛玲另外再行謄寫過的,也是在張愛玲的手稿中難得「乾淨」的稿子。

 圖03

皇冠出版社負責人平雲

張曼娟說,這次展覽他們在找一個主題,最後由張愛玲的最知名的小短篇─「愛」當中找到。「愛」的第一句「這是真的」。張曼娟說,愛是張愛玲一生不停在追求也不停在表現的東西,張愛玲的閱讀仍然在進行中,她的愛也仍在人間。本次除了讓對張愛玲已經很熟悉的朋友走進會場不會失望外,也在會場一個悄悄貼出這篇「愛」,只要花一分鐘看完這篇小短文,就可以快速讀到張愛玲對愛的表述,以及本次的策展精髓。

 

arrow
arrow

    文創傳媒‧多汁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