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2051156301543021拷貝  

本土特色電影就是票房保證?《阿嬤的夢中情人》上映前備受矚目,電影公司也對票房寄予厚望大力宣傳,然而成績未達理想,更大的隱憂是即使國內大賣的影片也幾乎都打不進國際市場。圖為《阿嬤的夢中情人》男、女主角,藍正龍、安心亞。 

文/林文淇(中央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英文系教授、知名電影研究學者、影評人)

在《海角七號》高票房的啟發下,近幾年的台灣電影前仆後繼開拍以本土元素為故事主軸的影片,《艋舺》、《雞排英雄》與《陣頭》的破億成績對於不少投資人與電影人必然也是本土元素的票房鐵證。加上今年的《大尾鱸鰻》在台灣電影的埤塘裡勁力十足的一陣猛竄,帶出國片影史第三高票房記錄,相信短期內必然會激勵更多國片在本土黑社會、夜市或是獲得縣市政府補助的在地景點拍攝所謂的「本土電影」。 

這個看似繁榮的台灣電影本土旋風,究竟觀眾愛呷的台灣味是什麼,其實並沒有穩賺不賠的配方。每年還有不少同樣主打台灣本土特色的影片並未隨旋風扶搖直上,有些甚至上映二週後就默默下片退場,只是媒體焦點只會放在少數台灣電影奇蹟。去年刻畫歌仔戲班的《龍飛鳳舞》與今年回顧台語片的《阿嬤的夢中情人》上映前都甚受矚目,電影公司也對票房寄予厚望大力宣傳,只是成績均未達理想。更大的隱憂是即使國內大賣的影片幾乎都打不進國際市場。 

電影的本土特色目前是吸引國內電影觀眾的,這個生意經無庸置疑。但是電影從1895年被發明開始,從來就是全球性的商品。美國好萊塢電影因第一次世界大戰把歐洲電影工業打垮而受益獨霸後,美國電影更清楚如果不能掌握全球市場,好萊塢很快就會被其他國家迎頭趕上。默片時期,好萊塢有卓別林的肢體喜劇,有聲電影出現後,好萊塢推出歌舞片,電視進入家庭後,好萊塢推出新藝綜合體寬銀幕電影,電腦動畫技術成熟後出現後有特效動作片,目前則有3D電影。這些影片雖然多數為異性戀愛情故事與英雄拯救世界的類型故事,但是由於這些故事所具有亙古不變的普世價值,因此即使梗概千篇一律,把舊酒裝入新瓶,憑藉的就是電影新科技帶來的新鮮感。 

台灣電影產業從各方面來看,當然與好萊塢電影都還有一大段差距。但是要跨出台灣小如埤塘的電影市場,起帆航向全球大海,不妨好好檢討多數鎖定大眾市場的國片為何寫不出非台灣觀眾也能感動的故事。台灣無法學好萊塢打電影新科技牌,但是卻可以打本土特色的「異國情調」牌。目前看來,國片缺的就是能夠打破國界藩籬吸引全球觀眾,具有普世價值的台灣故事。

arrow
arrow

    文創傳媒‧多汁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