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景波教學、創作及科研 三位一體的踐行者

「後文革美術」代表畫家及壁畫家 好古敏求 勇於創新

孫景波在文革期間下放雲南農村勞動八年,邊疆多民族,風俗樸真醇厚,自然風貌綺麗多彩令孫景波終生受益,圖為他的代表油畫作品  

孫景波在文革期間下放雲南農村勞動八年,邊疆多民族,風俗樸真醇厚,自然風貌綺麗多彩令孫景波終生受益,圖為他的代表油畫作品

【多汁報●油畫藝術組/專題報導】1976年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終結,越戰結束、

美國與中國建交,並與台灣斷交,也標誌著中國文革進入後期,並為後繼改革開

放的奠基。中國藝術界進入一個調整期,所謂「後文革美術」即文革之後的1978年

至1984年出現的美術現象。這現象中國美術由單一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轉向批判

寫實主義、回歸寫實主義、浪漫主義和向現代美術發展的過渡時期,並呈現出傷

痕美術、鄉土美術、寫實主義和現代主義並存的表現形式,中央美院的孫景波是

鄉土美術具代表性的畫家之一。

孫景波作品1  

孫景波作品

孫景波,1945,別名阿波,山東牟平人。擅長油畫、壁畫。1964年畢業於中央

美術學院附中,曾在雲南美術家協會工作。1980年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研究生畢業,

後在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任教。1986年在法國巴黎美術學院進修,現任中央美術

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壁畫系主任、教授。作品有《阿細新歌》、《阿佤山人》、

《青海湖》、《鄂錯湖》等,壁畫《黃鶴樓史話》、《孔跡圖》、《凝韻圖》等。論文

有《時代,民族與藝術個性》、《中西肖像油畫技法源流概述》等。出版有《油畫

肖像技法畫例》、《速寫指要》、《景波素描集》。

孫景波作品2  

孫景波作品

孫景波出生前,父因抗日參軍離鄉,六歲前與母親相依為命。母少孤,十二歲到

繡花廠做童工,嫁後務農,閒時以繡藝傳於鄉鄰。孫景波四五歲能針線,喜描畫,

信得母親心性習染之故。1950年冬,孫景波隨母尋父到黑龍江省通河縣讀小學。

以圖畫愛好,深得體美老師騰雲峰、胡寶義先生賞識,油然萌生畫畫興趣。

1964年,孫景波中央美院附中畢業。當年9月,雲南美術家協會到附中商調支

邊之需,孫景波與張鐵兵一往雲南十四年。其間遭遇文革,下放農村勞動八年。

雲南邊疆多民族,風俗樸真醇厚,自然風貌綺麗多彩。其間的生活感受令孫景波

終生受益。

隨遇而安 自強不息 積極樂觀

頑強實踐教育理念和藝術理想

孫景波是一位教學、創作和科研三位一體的踐行者,充分發揮研究型大學的資源

優勢,加強教學與科研的內在有機統一正是每位高校教師面臨的課題。在時代劇

烈變革中,孫景波似乎是個身不由己、隨波逐流甚至是個逆來順受的人,然而他

在人生的境遇中秉持著兩種精神,一則是隨遇而安的適應性,一則是自強不息的

開拓性,在生命的狀態中寓有一種積極、樂觀的進取與自覺,以滴水穿石的韌性

和精神頑強地實踐著他的教育理念和藝術理想。

孫景波作品4  

孫景波作品

在中國美術教育史,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的一個壁畫專

業系科。它是順應改革開放時代需求而必然出現的一個新生事物,在這個領域,

孫景波和他的老師們共同成為最早踏入的拓荒者。三代藝術家站在同一條起跑

線上,共同研究中國壁畫的傳統特色,在結合創作的社會實踐中不斷煥發這一專

業所特有的生命力。

中央美術學院壁畫系作為壁畫的創研和教學實體,一方面經由創作的社會歷練

探索積累了指導教學的經驗,開拓壁畫專業的學科門類;另一方面把實務的經驗

教訓即時轉入教學,通過教學實驗指導學生創作,以更大的熱情造就一支有更新

知識結構、更強競爭力量的壁畫設計與創作生力軍。30年多來,中央美術學院在

中國當代壁畫的教學、創作的互動與相長的進程中展示出了創新態勢和潛力,形

成自己的壁畫教學思想體系,代表著當代中國壁畫水準和成就的中堅力量。

孫景波認為,壁畫在教學中是與多門類藝術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性造型藝術,中央

美術學院壁畫系的學科結構和內容相對於世界各國來說也是最為完備的,因為

除了借鑒西方的經驗,還擁有自己民族豐厚的壁畫傳統。壁畫專業基礎教學的主

體思想是造型觀念和整體設計觀念的培養。

孫景波作品6  

孫景波作品

孫景波主張,必須把中國和世界的傳統藝術中之精華和成功經驗,傳授給學生。

要重視基礎知識結構與技能的掌握,更要培養他們創造精神,提倡個性化發展。

要求學生們要見賢思齊、好古敏求、勇於創新。他自己培養了數十位碩士研究生

和博士研究生,他們的論文選題涉及對公共藝術的探究,對中西材料媒介的精研

與把握,以及對壁畫在現當代美術史發展文脈中的梳理,這也映射了孫景波的思

考與眼光。(圖擷自網路)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孫景波 後文革美術
    全站熱搜

    文創傳媒‧多汁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