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文化爭議:台灣社會信仰文化縮影 負面文化典型

慈濟教派:若賺了全世界慈善財富與名聲 卻賠上宗教使命 對眾生有何真義?

韋伯宗教思想:人們活在世上就應努力工作獲取財富 個人就可造福回饋社會

釋迦牟尼佛佛像 (擷自網路)  

釋迦牟尼佛佛像 (擷自網路)

【多汁報●社長尚潔梅/撰文】台灣近日以來,所謂的「慈濟教派」引發了軒然大波,

爭議與負面評論,透過主流媒體,不斷報導與渲染;長期關注台灣的文化相關產業

發展、文化資產、創新價值的《多汁報》無意加入口水之爭。但筆者衷心認為,

對於這一類的台灣宗教文化爭議,可說是整個台灣社會「信仰文化」的縮影;

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種「負面文化」的典型。

事實上,慈濟與慈濟人、慈濟財團法人這個組織團隊與其管理策略、其信仰或信

念,有種種潛在問題是遲早要爆發的,只是沒想到直到最近,竟然是被一個屬於

自己的佛教陣營的「路人甲比丘尼」所引爆。

自由世界如台灣有信仰自由

不樂見宗教戰爭或違反公義

宗教,基本上是要對信教者解釋有關「生的來源、死的歸宿」的終極問題;

甚至,也要協助信徒解決生活當中各種疑難雜症、貪婪或癡妄、迷惘或無主的

人生問題。

許多人藉著信教,心理和生活得以寄託,這也顯示出宗教的某些基本功能。

雖然,世界各地的社會各階層,當然也有許多無神論者,對宗教或嗤之以鼻、

或事不關己、或認為宗教是人民的精神鴉片,因此凡事反求諸己,關心此生中的

自己能規畫與付出甚麼就好。不論宗教是否在「販賣信仰」;反正,在自由的

世界如台灣,信與不信某種宗教,只要當事人自己歡喜就好。只要,也不侵犯

他人信仰或信教的權力即可;當然相信絕大多數人信仰自由與和平,也絕不願

樂見宗教戰爭或恐怖主義行動;或者,宗教團體發展成違反人類社會正義

與公平、增添階級或種族衝突矛盾的「慈善組織」。

宗教團體要傳教需要人才與錢財,信徒也需要如何賺錢生活、經營事業、超

越生命恐懼、克服各種難關的宗教立場與意見。歐洲自馬丁路德宗教改革以

來,產生新教(台灣泛稱:基督教)以後,才有了資本主義誕生。之後,加爾

文從神學思想上,為這個世界的「新的生產關係」、「新的經濟制度」的合

宜性做了論證,也提供了信仰依據,催生了新教的倫理。

(本文下轉J2版)

(本文上接J1版)

宗教文化爭議:台灣社會信仰文化縮影 負面文化典型

西方社會到了1920年德國社會學者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 出版了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經典著作,將宗教與資本主義聯繫起來,

也對這個人類世界提供了對宗教與資本主義的思索新方向,並在一定程度

上地,發揮了正向而積極的啟發作用。

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作品集的中文出版品《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由台灣學者顧忠華翻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  

馬克斯‧韋伯 (Max Weber)作品集的中文出版品《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由台灣學者顧忠華翻譯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2005)。

韋伯曾說:「上帝不是要人們以苦修的禁欲主義超越世俗道德,而是要人完

成在現世裡其所處地位的責任和義務」。韋伯一則強調消費的節制,二則強

調工作勞動的重要性,鼓勵人們不要虛度光陰,否則會浪費上帝賜與人們的

寶貴時間。至於衡量所從事的職業是否有用,其判斷標準包括:第一,是能

榮耀上帝的道德要求;第二,是個人獲利的程度。信徒節制了消費,累積了

財富,在合理範圍內,自由使用金錢,這些行為都是會受到上帝祝福。

宗教理想 資本主義自我糾錯

資本主義 不因追求財富崩潰

   長期研究美國宗教的中國學者劉澎進一步解釋說,通過勤勞奮鬥、通過

競爭,獲得了財富;運用理性地來約束人的需求,節儉節制消費,用財富

榮耀上帝,把財富看成是上帝的恩賜,這樣的財富就是上帝的成就。這個

態度就使得賺錢成為一種非常積極、有意義的經濟活動

根據韋伯對宗教的思想觀點,人們活在世上,就應該努力工作、獲取財富;

發財不是為了個人的享受,而是為了用於擴大投資或或投入於公益事業。

通過擴大投資,造福社會、造福更多有需要的人,特別是通過慈善公益事業

,救濟窮人。這種努力工作,賺取財富,使用財富造福社會的過程,就能體

現了上帝的旨意。新教的宗教信仰觀點為資本主義提供的基本而堅實的倫理

價值觀,加上新教的「原罪觀」,使資本主義的背後隱含著道德要求,以及

講究正確的倫理價值觀。韋伯的觀點與理想是,讓資本主義能自我糾錯,讓

資本主義能在正確的路徑上保持發展,並期望不要讓資本主義因為追求財富

而走向崩潰滅亡。相較於新教的倫理與資本主義互動的理念,佛教的倫理與

資本主義的互動,當然不一樣;本文也不是比較宗教學的論述,當然,更不

是說基督教或佛教的哪些教義比較好、或比較應該更被大眾信仰。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簡體字中文版書影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簡體字中文版書影

但無論如何,「慈濟教派」企業化與資本主義化的經營,已經讓宗教的世

俗化過程,漸漸地異化並轉變成脫離本宗教的本質與功能。簡單說,總結

輿論對目前慈濟的「財務灰幕、高調行善、內部階級化、上人造神化、累

積資產擴大經營化」的這類疑慮,仍然逐漸擴大中。而這些都是比起新教

歷史更久遠的兩千多年的正統佛教所講求「眾生平等、六根清淨、四大皆空

、潛心修行、明心見性」的內涵與型式大為相同,有明顯悖離或矛盾之虞。

另再審視慈濟的慈善事業的運作方式與價值觀,爭議與疑慮四起;

比如:要奉獻100萬元才能取得「委員」頭銜的階級歧視;購買地產後以

慈善機構之名強勢要求變更地目;大規模組織化與企業化擴展資源回收事業

卻壓縮許多生活邊緣人回收機會等,都令社會觀感不好。

台灣有許多宗教團體兼做慈善事業,當然會有資金運作的需求問題,為了壯

大成就,甚至會去操作資金與資產,法規刑事上屬於非營利世界,卻實際發

展上卻變成是營利事業。這裡,必須用簡單的句話來提醒他們:縱使賺了全

世界,賠上自己的主要宗教使命,對自己、對眾生又有甚麼意義呢?

arrow
arrow

    文創傳媒‧多汁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