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黃明勝老師2014年7月於巴黎羅浮宮書畫展覽筆會留影
黃明勝 超脫古法自創新局 書法創作顯現奇趣
【多汁報●社長尚潔梅/特稿】清朝人包世臣(1775~1855)關心時政,工書能文,
著有《藝舟雙楫》是當時重要的書法理論著作,為學者所推崇。清末民初的康有
為(1858~1927)雖在政治上未能掌權,但他喜好書法,也寫作了一本《廣藝舟雙
輯》。包世臣的碑帖之論是「得力於帖,不重碑輕帖,不認為寫字要學北碑」;康
有為的碑帖之論是「尊碑輕帖,認為晉唐法帖經過翻刻面目全非,主張學字要學
碑」。雖然這兩位書法家的見解不同,但他們的書藝成就都相當高超,也給大家在
書法學習及書法審美上,容許不同觀點的啟示。
黃明勝老師巴黎展出作品
也因為以上的啟示,當大家觀賞台灣著名書法家黃明勝的書法創作時,就會以更
開闊的眼界來賞析了。
黃明勝出生於1950年的雲林斗六菜公庄,幼時受業師陳陸波影響,體會書法之
美,影響至大,甚至於當作終生志趣。黃明勝及至中年事業穩固後,重拾筆墨,
因喜好行書之活潑流利瀟灑自在,經多年臨池磨練,卓然有成。他超脫古法,不
踐古人,自創新局,以自我獨特之書風,甚至以金銀色粉末混合溶液做為墨汁,
書寫出自有之書體風貌及奇趣,他的創新精神和書藝審美觀點,深受鑑賞家讚許
與重視。
今(2014)年7月黃明勝受邀與台灣多位名家,同赴法國巴黎展出書畫,因其書
法創作展現出「書中有畫、畫中有書」的風情,許多法國觀眾雖看不懂中文方塊
字,卻看得懂黃明勝的中文形象字,且指劃歷歷,甚至可以說出中文字意,實在
令人驚嘆!
黃明勝老師作品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