鎏金銅佛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鄭松維攝拷貝  

鎏金銅佛有很高的藝術收藏價值/鄭松維攝 

【藝文組/台北報導】2006年香港蘇富比公司在香港舉辦「佛華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銅佛」拍賣會,其中一尊明代鎏金佛像以1億1660萬港元(約台幣4億6700萬元)賣出,打破了中國工藝品的世界拍賣紀錄。這場佛像拍賣會吸引了不少亞洲買家,而蘇富比公司共賣出14尊佛像、總成交價達到3億2434萬港元(約台幣13億元)的佳績。 

這一尊明代鎏金釋迦牟尼像,是15世紀初明朝體形最大、手工最細緻的銅像,佛陀坐在蓮花寶座上,身後有圓形背光,也是全球僅存兩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同類佛像之一。原本估價6千至8千萬港元(約台幣2.4億至3.2億),但最後以創紀錄的1億1660萬港元賣出,得標者仍直呼便宜,表示這不僅是古董,還是蘊涵文化、宗教價值的藝術品。

金銅佛像是中國佛教藝術中最為突出的一類。金銅佛像俗稱「鎏金銅佛造像」,是以青銅佛像為胎體,外面塗抹金汞相溶的金泥,加熱之後使汞蒸發,剩下金附在銅胎上,俗稱「鎏金」,然後加以打磨、刻線而成。由於材質珍貴,製作不易等因素,金銅佛像大多形體較小,多供奉於宮廷,寺廟或善信者之佛堂。金銅佛像主要有漢式和藏傳兩種。漢式佛像特徵分明,既顯莊嚴儀態,又具民間情趣。藏傳佛像造型豐富奇特,工藝精湛。

明朝由於寺廟廣建和民間供奉的需要,金銅佛像的需量大增。再加上朝廷佈施給青海,西藏,蒙古等宗教領袖的需要,就使得藏傳金銅佛像也得以迅速發展。同時,西藏地區也不斷向漢地皇室進貢藏地金銅佛像,使得漢藏兩地的金銅佛像藝術得到廣泛的交流和完美的融合,在明朝永樂和宣德年間達到鼎盛,形成了著名的「永宣金銅佛像」,它代表了明朝最高的金銅佛像水平。

鎏金銅佛像的斷代和鑒定是比較難的事,目前以科學考證和分析,來識別出真假的。看造像特徵以斷代,各時代的佛像有各時代的造像特徵,這是斷代的主要依據。例如隋唐時期銅鑄造像,頭扎蓮花冠,臉龐發圓,腮發胖,高額髻,身著僧祗支,外披袈裟,寬衣下著百褶裙,垂於雙足。藏佛與漢佛也不一樣,藏佛胸高乳大,漢佛胸平乳小。嵌松石者多為藏佛,刺頭者皆為漢佛。

 此外採用化學方法來鑒別真假,古代鎏金銅佛像,大都局部有銹,在實驗室裡作硫酸或鹽酸對銹進行溶解後根據能否分解出銅離子或雜質離子,可以斷定是做銹還是自然銹,這項工作一般實驗室裡都能做。

作為佛教的器物,製作精美、紋飾絢麗的鎏金銅佛不僅具有宗教意義,還是當時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反映,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加上歷朝歷代的鎏金銅佛像又有各自不同的造型、工藝特點和鮮明的時代特徵,對於研究佛教在中國的發展也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佛教 香港蘇富比 佛像
    全站熱搜

    文創傳媒‧多汁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