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意者的痛?台灣劇團生態的榮與枯
大團者恆大 小團者恆小 只是迷思?
知名劇場及影視演員樊光耀也感嘆台灣的劇場生態低度發展 (來源:它它新聞)
【多汁報●記者周雅瑩/高雄特稿】當前台灣劇團界,以供需關係角度審視,供
給面上台灣的傳統、現代劇團將近千團;但能維持固定演出的可能不到百團,真
正能自給自足的劇團不到十團。
這種困境來自需求面的原因是大眾對於文化消費認知不足,進劇場看戲習慣不
普遍,直接影響戲劇產業規模。再者,台灣執政者對於藝文政策規畫缺乏長遠規
劃,及永續耕耘的見識與魄力,例如政府藝文補助審查與評核模式的諸多要求,
使得台灣戲劇「大團者恆大,小團者恆小」。
民眾參與表演藝術的觀念有待提升,使這領域的文化消費人口、消費習慣與品味、
消費意願及能力普遍不佳,也讓台灣戲劇產業發展供過於求。
從台灣教育面來省思,除了音樂和美術外,一直未將「表演藝術」的觀念帶進中
小學課程中,導致民眾對於表演藝術缺乏正確認知,或不知如何欣賞。加上社會
長久對於演藝人員的扭曲,一般家庭不鼓勵家裡小孩從事演藝行業。在雙重打擊
下,劇場文創消費更難發達。
高雄豆子劇團:為理想好掙扎
高成本低利潤的劇團文創產業
在高雄具高知名度的兒童劇團「豆子劇團」團長葉俊伸,曾在劇團營運告急時吶
喊:「一個高成本、低利潤的藝文產業真的好掙扎!」他難過說到,豆子劇團曾準
備向銀行小額貸款,業者卻以「劇團是個高風險行業的理由」,婉拒劇團申請貸款。
台灣知名影視暨劇場演員樊光耀也感慨,「現今台灣戲劇市場太小,依據目前劇
團生態,劇團並未真正的組織化。演出的成員組合多半維繫在「暫時性契約關係」
上,不能享有任職劇團的勞健保福利。
豆子劇團的作品劇照 (來源:大東文化藝術中心)
劇團在面臨危機時,無法以劇團名義向銀行借款;且從創意發想,到編劇、導演、
演員、舞台設計、製作群,甚至到經紀人和經紀公司,所有之間的合作關係多是
「臨時約僱、按件計酬」。這種種惡劣處境,想當然會讓從事劇團工作者收入不穩,
除非有影視表演、商演、主持等機會。
大者恆大、小者恆小的台灣劇場環境,文建會、國藝會、文化局等公部門補助「僧
多粥少」,提供完備音響和燈光設備的劇場匱乏,或有極大的城/鄉、或南/北差
距。官方在審查評核劇團時,過度追求票房業績數字、製作和場地規模大小,及
申請補助經費的自備配合款項,這對發展中、有在地特色、有實驗精神或有創作
潛力的新團隊非常不利,反而強化了「大團者恆大、小團者恆小」的現象。
另一後果是,營運不易、經費不足的「民戲」劇場給人草率簡陋印象;相較於
能引領風騷、所謂「文化劇場」或「商業劇場」的龐大製作經費、廣宣戰、大咖
明星主演等賣點,民戲與文化劇場的榮枯對比,只會更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