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孔喜
古老的畫法Tempera「坦培拉」繪畫的中堅與推廣者
在高技術時代反其道而行 打磨畫稿底子 也磨煉心性與敬意
劉孔喜認為,任何一個畫種都有喜歡它的人群,他就是特別喜歡創作過程費工費時的古老畫法Tempera
【多汁報●油畫藝術組/專題報導】蛋彩畫的英文為Egg Tempera,最早可追朔
至古希臘羅馬時期,盛行於中世紀,十五世紀前一直廣受青睞,是歐洲繪畫傳統
中的重要體系。tempera是種統稱,中文翻譯為「坦培拉」。一般人時常將蛋彩和
「坦培拉」混為一談,實際上蛋彩畫只屬於tempera中的一種。
古代歐洲畫家們在諳熟和熱衷於坦培拉繪畫技法的同時,也漸漸意識到了它的
不足:顏色之間難於融合暈接,使用小筆排線過於費力等。因此,有人嘗試著用
油脂調和顏料作畫,並與坦培拉顏料交替使用。後來,凡·愛克兄弟創造了坦培
拉與油畫的混合技法。混合技法是以坦培拉顏料作單色素描,然後塗上一層透明
底色,在此基底上進行油性樹脂顏料的多層暈染。在獲得飽和色彩之後,再用坦
培拉顏料在油性顏料上面進行精細刻畫。這種混合技法既利用了坦培拉顏料幹
得快,堅固、又有一定油性、描繪精細的特性,又結合了油畫顏料融合迅速、色
彩飽和、再現顏色快、易於暈接的特點。畫家劉孔喜是中國大陸坦培拉繪畫技法
的主要推手。
刊頭_劉孔喜作品
劉孔喜,1952年生。河北固安人。擅長油畫、版畫。1969年自北京初中畢業後
到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參加勞動,其間從事北大荒版畫創作。1977年考取瀋陽魯
迅美術學院,1982年繼續成為該院研究生,1985年獲碩士學位,留校任教。1993到
1994年,任日本國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學科客座研究員,研修油畫古典技法
和坦培拉繪畫技法。現任首都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副院長、碩士研究生導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北京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寫實畫派成員。
劉孔喜作品
1973年,劉孔喜21歲是北京知青,卻已在黑龍江兵團團當了四年農工。喜歡畫
畫,但尚未露出頭角;機遇在這一年才遲遲出現:師部決定在36團開辦一個美術
創作培訓班,由出道稍早幾年的師部美術員上海知青李斌負責,劉孔喜時任42團
美工奉命協助。
劉孔喜是這個班上最有靈氣與悟性的一個。一兩年之後,便成為設在佳木斯市的
兵團總部的美術創作學習班的骨幹之一。考入魯迅美術學院後三四年內,他已經
是個很有成績的業餘畫家了。
蛋彩畫屬於tempera中的一種
並非只用蛋液 也用其他媒材
坦培拉來源於古義大利語,意為調和、攪拌,後泛指一切由水溶性、膠性顏料及
結合劑組成的繪畫,也常單用於雞蛋等乳性膠結合劑組成的繪畫。中國有蛋培拉、
丹培拉等多種譯音。也有根據使用媒介譯作蛋清膠粉畫、蛋清畫、蛋白畫、蛋彩
畫等。坦培拉並非只使用蛋液,也使用其他材料做媒介,所以音譯較為恰當。
劉孔喜表示,坦培拉畫法確實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畫法,到現在幾乎即將失傳,但
是作為一個畫種就有它的合理性。它之所以現在畫的人比較少,包括自己教了那
麼多的本科生、研究生,真正堅持畫下來的人微乎其微,主因就是它和現在我們
時代發展,和現在這麼一個高技術,速率很快的時代顯得太相悖,它的畫法太繁
瑣、太緩慢,什麼東西都要自己做,像這樣要做厚厚的底子,要把塗料調和得很
細,刷上大概二、三十遍,還要用砂紙打磨得非常光滑,確實在當下這個時代顯
得不搭調。他認為,任何一個畫種都有喜歡它的人群;他喜歡很多在當下高技術
的時代裡反其道而行,帶有手工的東西,所以覺得打磨它的底子,把稿子套上去
非常緩慢一層一層地去製作,對於自己的心性,對於磨煉繪畫本體的敬意也是一
個很好的過程。
劉孔喜作品
這個畫種劉孔喜經過二十多年把它帶到中國而且不斷地教學,還有自己的創作,
劉孔喜的體會確實也有它的問題,它的問題就是說製作性太強、太過於嚴謹,所
以在自己創作和教授這種畫法的過程中,盡可能刪繁就簡,能找到現成品的就儘
量找到現成品,儘量減少手工性,減少自己反復的做底子,做媒介技藝這樣一個
過程,取得了一些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作畫的進度。
劉孔喜作品
但是,劉孔喜也覺得因這個畫種要是在畫的過程當中不畫到那麼多層次不把底
子打磨得特別光滑,就沒有那種效果,這也是它的特點,也是它值得保留下來的
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東西,儘管還是刪繁就簡,能改良的就改良;但是一些真正帶
有經典性的,歐洲古代從中世紀文藝復興這些大師們,例如波提切利等,其作品
能一直流傳下來,能不動的還是儘量不動。劉孔喜就是堅持兩個方面在走路。(圖
擷自網路)
劉孔喜的素描功力扎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