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鈞瓷 燒製難 成品率低 收藏家推崇 身價也抬高
火燄與落灰的「破壞式創意」 柴火為陶作品留下自然火痕
柴燒陶熱潮讓許多台灣陶藝家嚐到陶藝作品被高價收藏的甜頭
現代中國「鈞窯大師」崔松傳的鈞窯鈞瓷瓶作品:虎頭瓶
【多汁報●藝術投資組/專題報導】在電力和瓦斯被大量利用,凡事講求新速實
簡的當代,傳統的柴窯燒陶已是種落伍、費時費力的燒陶方式。然而,因柴火直
接留下自然的「火痕 」,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且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
在作品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受火痕與背火面所呈現的陰陽變化,也都是電窯、
瓦斯窯所不及的。落灰經高溫溶融形成自然的「落灰釉」,乍看不甚起眼,但卻耐
看,也是柴燒作品迷人之處。
2009年10月,中國禹州市舉辦鈞瓷文化旅遊節。在眾多氣燒和煤燒鈞瓷作品中,
「百年盧鈞」鈞窯展示一個用木柴燒製的鈞瓷瓶,這件作品通體金黃,釉色層次
分明,當時在全窯200多件坯胎中,只產生這件成品,其餘的都有瑕疵,引來眾
多鈞瓷愛好者和收藏家高度關注。來自河北承德市的一位鈞瓷收藏家最終以人
民幣30萬元購得。
據陶藝專家表示,最初鈞瓷是用木柴燒制而成,後因北宋南遷戰亂頻繁,柴燒鈞
瓷又稱柴鈞的工藝就此失傳。2004年前後,當地的鈞瓷專家和鈞瓷傳承者才重建
這項絕藝。木柴燒製的鈞瓷因溫度無法控制,成品率極低,「十窯九不成」。正是
因柴鈞存世量少、燒製難、成品率低,致使很多鈞瓷愛好者和收藏家過度推崇柴
鈞,也抬高了柴鈞的身價。
燃燒薪柴 人窯對話 火土共舞
亮麗貴氣 質感內斂 繽紛多彩
自古來針對貴族御用,嚴格品質要求的「官窯」陶瓷,都把釉色擺在第一位,因
此坯體都是置入匣缽燒成的,以隔絕火燄與落灰的「破壞」,這種情況在台灣製陶
產業也有同樣的品管,在實用的器皿裡粗糙的落灰被認定是瑕疵品。老一輩陶工
指責落灰是「弄髒了土坯」。然而,當代觀點認為早期說的「破壞」、「弄髒」反而
是現代的柴燒陶藝家夢寐以求的創意;因此在欣賞柴陶時,首先要拋開舊有成見,
具備想像力和包容力。
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C以上
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坯中的鐵則使形成的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
木灰附著陶坯產生化學作用,但對窯壁、窯具則產生侵蝕效果,因此窯具壽命短。
燒窯的時閒往往需要兩三天以上,且溫度需達到1260度以上,否則落灰效果差。
薪柴消耗量大,一立方米約需二、三噸柴,投柴加火也需極大的體力與耐力,都
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
因為陶坯不需施釉,木灰自然的飄落,故每一件陶坯都會有厚薄不均的釉面,或
是留下火燄燻燒的痕蹟,或者沾染厚厚的、粗糙的、似熔未熔的灰釉。這種自然
降灰釉,粗獷者氣勢萬千,秀麗者溫柔婉約,觀之光澤若有似無,撫之質感溫潤
如玉,樸實無華間散發出高雅的氣質。
柴燒控制困難,時間、人力物力成本又高,燃燒薪柴還有污染空氣之慮,所以專
業從事柴燒的陶藝創作者不多。但「火痕」與「灰釉」每每在作品上產生意想不
到的效果,也是讓陶藝家願意無悔冒險創作的動力所在。
陶藝家夏志明,近期在鶯歌陶博館以完全不用金水、金箔或任何釉料,純粹採「一
土、二火、三窯技」的柴燒烈火質變,表現出兼具黃金光澤與多種色彩互補的「金
銀彩」,由土胎浴火鳳凰釋出的天然金色,不僅層次豐富,更飽含敦厚婉約的光芒,
堪稱傳統柴窯的革命。
乍看以為上了一層高嶺土的釉藥,其實閃爍的亮麗純然來自柴燒窯變。夏志明表
示,多年來研究調配陶土,利用土中飽含的大量鐵質,不斷以還原、氧化兩種方
式交替窯燒,當溫度達到攝氏1260度燃燒點,冒著溫度再增高造成表層起泡的風
險繼續加溫,才能達到鈞釉般彩度。炫燦如金的胚體則決定於還原燒的溫層,氧
氣量過高則會燒出黑金或其他不可預知的顏色。
夏志明認為,柴燒陶不僅是燃燒薪柴,而是人與窯的對話、火與土的共舞,火焰
流竄在陶胚的容顏烙下火痕,運用最自然方式結合成美麗作品,不僅洋溢亮麗的
黃金貴氣,也保留了柴燒渾厚內斂的火痕質感。因此造型豐富多元,盡情將雕刻、
彩繪、釉藥表現全融入其中,呈現柴燒色彩繽紛的多樣化面貌。
雖台灣近幾年柴燒陶熱潮讓許多陶藝家嚐到甜頭,但夏志明以50餘年的陶藝
經驗認為,一窩蜂投入柴燒並非好事。深入思索如何創新作品並避免惡性競爭循
環,才能讓燒陶藝術歷久彌堅,並帶領台灣陶藝文化走向永續寬闊的未來。(圖擷
自網路)
============================================
多汁藝廊‧古玩拍賣 JUICY ANITIQUES-MART
字畫、陶瓷、天珠、紅珊瑚、漆器、如意、佛像、文物等各類古玩及藝品之專業收藏
及投資買賣諮詢,電郵howarts.auction@yahoo.com詳洽《多汁報》好時光雅集。
請務必留下您欲諮詢品類及聯絡電話,有專人為您量身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