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汀大夫鞋(Dr. Martens)正式進駐台北西門町。開幕當天邀請搖滾樂團以音樂表演及設計創意助陣,
品牌形象及行銷手法非常成功 (攝影:林雨青)
鞋子不用丟向官員 要用藝術與創意設計來抗議
Dr.Martens概念店開幕爆話題:馬汀鞋是商業或藝術?是政治或創意?
搖滾樂團用大品牌及大資本家場子推創意 拷秋勤「街頭抗議鞋」超吸睛
【設計文創組‧記者林雨青/特稿】西門町做為年輕人潮流前哨站,迎合年輕人
求新求變的潮店前仆後繼想在西門町占據一席之地。五月中又多了一家來自英
國,象徵次文化的馬汀大夫鞋(Dr. Martens)正式進駐西門町、台北市萬華區中
華路一段大馬路上。
從1960年第一雙馬汀大夫鞋問世以來,因為多為勞動階級所穿著,曾是郵
差、工人等的愛用鞋,也是英倫搖滾次文化明星們愛用鞋,而1460標誌了
1960年4月1日之後,藉由馬汀鞋這個物件,開展了許多可能,不只是功能實用
之而已,許多時尚界人士甚至好萊塢明星也加入愛用者行列,例如暮光之城女
主角克莉絲汀·史都華多次被拍到,穿著櫻桃色馬汀鞋展現或是時尚或是休閒
的街拍風格。
開幕當天主辦者邀集八組金曲獎樂團來助陣,一方面連結馬汀鞋和搖滾叛逆另
類的意象,一方面也回應了娛樂圈對於該品牌的時尚象徵的追求。如果只是純
商業操作又少了馬汀鞋一路走來做為次文化的符號的深層意涵,所以這八個樂
團分別帶來它們在鞋面上的創作。
常在台灣街頭演唱的拷秋勤樂團主場展示一隻充滿自由叛逆與抗議味道的馬汀鞋
「今天拆政府」設計到馬汀鞋
「反核四」黃色絲帶充當鞋帶
最吸引筆者目光的就是拷秋勤樂團的暫稱「街頭抗議鞋」的創作(如圖)。筆
者稱之為「街頭」的鞋不是沒有理由的,因為鞋身上貼滿了各式各樣上街頭抗
議才有的貼紙。最醒目如「今天拆政府」可能還不夠嗆,更直接的是,把「反
核四」的黃色絲帶當鞋帶用,不僅僅是拼貼社會運動的標誌,而是在能夠發聲
的場合展現了「公民不服從」的態度。設計與藝術的創作能量是什麼:就是要
讓不被看到的被看見。這樣被看見的場域即使是商業場所,也不能放過啊!
運用世界品牌及大資本家的場子,露出創作也是個展演策略。當然,其他樂
團也各有自己的主張,包括,猴子飛行員將台灣受到自然環境與人類行為威脅
即將瀕臨絕種石虎畫上鞋面,不只講究畫工技巧,也講究情感表彰。在美學流
派裡,托爾斯泰的情感論述裡,藝術如果沒有情感投射無法稱為是藝術。
馬汀鞋買賣是商業行為,馬汀鞋創作是藝術活動。不得不佩服馬汀鞋作為一
個文化符號,五十年來獨領風騷,少見能用物體作為一個介面來引起時尚界、
音樂界以及更多更多想要藉由「鞋」表達立場的品牌。在更多的以後,藉由品
牌概念店立足西門町,有態度有主張的概念與創作能夠復甦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