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在地化」保存文化資產 才有吸引「全世界」的本錢
【多汁報●記者周雅瑩/特稿】台灣歷經外國勢力的殖民、民主政治的改革,島
內富有多元文化的歷史及各種歲月痕跡。然而,經由眾多文化和思想的互相碰撞、
融合,讓台灣擁有著自己最獨特的島國風情。但隨著城市的發展,台灣似乎漸漸
地走向遺忘和捨棄之路。
城市的歷史,應該視為城市有機發展的連續性動力,但台灣的政府及企業卻不
停以「保有古蹟會讓城市發展受阻」為由,不停拆除台灣的古蹟建築,興建各種
山寨版的「城市華爾街」、「城市六本木」,毫無獨特性可言。這種不斷複製與模仿,
不單只是拆除舊建築,更是抹煞了這城市原有的生命力,走向被全球化征服的不
歸路。
羅馬尼亞錫鈉亞古城堡建築(歐萊凱圖庫)
獨特 才能展現台灣原發生命力
從近幾年極具爭議性的國土開發案,包括台北市的華光社區、台北機場、空軍
總部,日治時期有「台北銀座」、「最高的商業建築」之稱的菊元百貨,及有「全
台最大藝樓」之稱的台北萬華萬斗里公娼寮(花街)僅存的巴洛克風格建築群,都面
臨被拆除的危機來看,皆可凸顯出執政者、企業、土地所有人不尊重城市的過去、
不珍惜歷史留下的文化遺產,純然以經濟發展和土地價值為導向的心態。
現今台灣的政府除了將老舊建築、城市拆除外,還會放著舊建築、舊都心不管,
讓其原有的生命力逐漸消逝後,再引入那種假想的懷舊味,但這些並不是保存市
街真正的文化!而是一個政府散漫和不會善用、傳承文化最典型的作為。
美國的幽默作家Arnold H. Glasow曾說:「未來是過去經由另一扇門重新而來」。
台灣現在極度缺乏完整舊市區振興政策,許多具有歷史文化意義的建築也缺乏
文化資產的身分。所以現今台灣應該要做的,是要去推動一個可以保存城市獨特,
且足以讓空間複合使用的都市規劃。更重要的是,還要強化文化資產保護相關的
補助、輔導機制,提高人民維護文化資產的意願。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經濟發展,
不斷地丟棄自己獨一無二的過去。因為,這不僅會讓台灣失去屬於自己的獨特性,
還會導致台灣人對自己文化的意識薄弱。
被譽為「德國最美麗百貨公司建築」:哥利茲百貨(資料來源:httpreginatu.pixnet.netblog)
羅馬尼亞及德國小鎮 他山之石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李永展曾以羅馬尼亞作為台灣保存文化的典範。他說到,
羅馬尼亞曾經是一個被眾多帝國統治過的國家,雖然一直到1989年才獨立,但是
這個人口與台灣相近、人均所得大約只有8千多美元的國家,儘管沒有重要的國
際戰略、經濟地位、豐富的礦產,但他們都以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而有所自豪。
並且致力於城市的文化保存,更全力爭取成為2021年的歐洲文化首都。
再看德國東部五萬人口的小城哥利茲。儘管因邊界重劃,導致經濟衝擊持續至
今,但他們卻可以因為讓被譽為「德國最美麗百貨公司建築」─哥利茲百貨的重
新開幕,而讓多部好萊塢電影看中它的文化底蘊,將許多場景在此拍攝,也為這
城市提供免費宣傳與經濟效益。
從上例可知,一個國家、城市就算人口少、領土小,但如果人民對自身國家、
城市的歷史文化有濃厚的文化意識、高度維護文化資產的意願,這個國家、城市,
也會因擁有專屬於自己的獨特,而讓世界看得到!甚至讓他們可以藉著自己獨有
的文化資產,而轉換成更多的觀光經濟效益。
結論就是:努力「在地化」保存文化資產,才有吸引「全世界」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