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闡的時事漫畫作品
李闡 高齡90
完整見證70年的台灣漫畫史
【動漫組‧總主筆鄭松維∕專題報導】西漢司馬遷被後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
;他撰寫的《史記》公認為中文史書典範。鄭樵稱《史記》是「六經之後,唯
有此作」;魯迅讚譽該著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但,司馬遷曾被判
為「誣罔」皇上漢武帝,遭處以腐刑(閹割),對此他曾表示「禍莫憯於欲
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
世也」(東漢班固,《漢書‧司馬遷傳》)。
多年前,筆者與前交通大學副校長及前亞洲大學校長蔡文祥博士在新竹一休閒
庭園共餐時,提及撰寫台灣漫畫史的作家也應效法司馬遷,忠於史實,不可因
個人好惡斷章取義,臆造內容誤導後學,蔡校長聽完頗為贊同。資深漫畫家李
闡畢生整理中國漫畫發展史,夙夜匪懈、原汁原貌記載,是筆者敬佩的前輩及
史家。
忠於史實 台灣漫畫發展史家
推廣漫畫 行政院終身成就獎
李闡,筆名果耳,四川省劍閣縣人,1925年生,畢業於政戰學校美術系及淡江
大學中國文學系,群流出版社發行人、中華民國漫畫學會第五屆理事長、中華
民國漫畫學會榮譽理事。著有《中國漫畫史》、《美國漫畫之旅》、《漫畫美
學》、《漫畫漫話》、《漫畫行腳》、《漫畫歲月》。曾任政戰學校、國立藝
專、世界新專兼任講師,《勝利之光》畫刊、《台灣畫刊》等主編。
李闡從小喜歡畫畫,但生不逢時,小學在日本軍機轟炸的警報聲中度過。抗
戰時期還毅然響應「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號召從軍。日本宣
告無條件投降後,勝利復員,繼續擔任軍中文宣工作,曾任總政治部藝術宣傳
隊隊長三年。年輕一輩漫迷或許對李闡不甚熟悉,不過李闡卻因為曾在軍中長
時間擔任文宣及漫畫工作,在早年台灣漫畫界中扮演過舉足輕重的角色。
李闡在《漫畫美學》一書中,將台灣漫畫發展分為五個時期:(一)1945年至
1949年的萌芽期:1945年《新新》月刊創刊,新竹市「新高漫畫集團」成員葉
宏甲、洪晁明、陳定國、梁梓義、葉大仙等台灣本土第一代漫畫家,在此刊發
表漫畫。但1947年經歷二二八事件,漫畫受到頓挫,暫時沉寂。(二)1949年至
1960年的興盛期。(三)1961至1973年的衰頹期。(四)1974年至1982年為轉型期。
(五)1983年迄今的成熟期:此一時期的主要特色包括漫畫的多元化、連環漫畫
的流行、漫畫理論的研究、漫畫人才的培訓與獎勵及國際觀。
李闡指出,他早年在大陸老家對漫畫還沒有具體的觀念,只是對畫人物有興
趣,後來因為畢業於政戰學校,1950年開始在軍中《戰友週報》 (《青年日報》
前身)畫插圖,才算正式與漫畫結緣。李闡回憶在1960、1970年代,《中央日
報》、《新生報》等黨國媒體都會提供漫畫專欄園地供許多漫畫家發揮。內容
除了當時必備的反共抗俄、愛國教育宣傳外,還有歷史故事、寓言及民族英雄
故事,且表現形式多元,無論表達幽默或諷刺的單幅漫畫、自成單元的四格漫
畫,還是具有故事性的連環漫畫,都經常在報紙上刊登。
那個時代由於彌漫濃厚的反共愛國氣氛,軍中漫畫幾乎都是政治宣傳,民間
的漫畫家也必須有發揮管道。1970年代,李闡退役後在《大華晚報》等多個報
紙畫新聞評論漫畫,由於當時發生許多因為看漫畫導致逃學翹家的新聞,政府
開始執行審查制度,算是漫畫被箝制的第一個低潮。
當年著作權尚未立法保護,日本刻意讓低俗灰色的漫畫入侵台灣,不肖出版
商趁機盜版牟利,演變本土漫畫家在百般刁難下不願再從事創作,導致日系漫
畫充斥市面,延續到今日,也可說是台灣漫畫的第二個低潮。
李闡在擔任中華民國漫畫學會理事長時,曾創造不少事蹟,1986年4月接受美
國亞洲協會的邀請,偕同林鑫、劉玉瓊、羅聖和等台灣漫畫家訪問美國,與美
國漫畫家進行交流活動。1987年與行政院新聞局舉辦「李表哥」國際漫畫比賽
;編印台灣第一本《中華民國漫畫家名鑑》。邀請美國知名漫畫家傑利魯賓遜
及巴布泰勒訪問台灣等。
一生奉獻台灣漫畫 無怨無悔
鼓勵年輕人 多看漫畫學漫畫
2003年榮獲行政院頒發漫畫終身成就獎的李闡,一生幾乎都奉獻給台灣漫畫
界,無怨無悔,他覺得漫畫是有創意、有藝術內涵的;也強調,漫畫可啟發一
個人的靈感,所以看漫畫的小孩不會變壞。他鼓勵年輕人多看漫畫、多畫漫
畫,希望台灣漫畫家在日系的衝擊下,還能力挽狂瀾。
李闡積極從事兩岸漫畫家交流聯繫工作,期盼雙方能在漫畫上找尋更多合作
空間。他自嘲,自己就是一部「台灣漫畫史」。高齡九十的他卻在漫畫家聚會
場合從未缺席,還不停蒐集台灣漫畫發展歷程的點滴資料,補強回顧與展望的
內容,為台灣漫畫發展的歷史作完整見證。
李闡著作《漫畫美學》關注台灣漫畫發展史
重視忠於史實的漫畫家、也是漫畫史家李禪所著之《中國漫畫史》書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