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時代 台灣光復前後 (1940s~70s)的影像追尋
詮釋現代「寫實攝影」與傳統「畫意攝影」精髓
作品500件 參展135人:郎靜山 鄧南光 李火增 張才 柯錫杰 張照堂 王信
【多汁報●視覺文化組/綜合報導】由台中市國立台灣美術館與夏綠原國際有限公司共同主辦,並由簡永彬擔任策展人的「看見的時代-影會時期的影像追尋(1940s~1970s)攝影展,今天 (11月8日)揭幕,是近年來新媒體藝術發展快速下少見的攝影展,非常難得。本展是臺灣美術館接續99年舉辦「凝望的時代—日治時期寫真館的影像追尋1895~1945」的後繼展覽,也是策展人簡永彬用展覽的概念,持續建構台灣攝影發展脈絡三部曲中的第二部曲。此次參展攝影者達135人,近5百件作品,包括郎靜山、鄧南光、李火增、張才、李鳴鵰、許蒼澤、鄭桑溪、柯錫杰、張照堂、王信等攝影名家作品外,此展更是國內美術館第一次以「影會時期」的攝影生態策劃性展出各項相關聯主題。根據簡永彬表示,所謂「影會時期」,主要是說明「攝影術」或「攝影藝術或趣味」在台灣光復前後,本土攝影愛好者或照相業者,在日本戰敗後與大陸撤退來台的攝影愛好者,二者相互接軌、溶合交錯所形成的時代意象,在不踰越戒嚴時期人民團體法前提下,允許民間文化藝術人士組織學會團體,進行有限度的藝文展演活動。回顧台灣在轉換中的土地記憶
「影會時期」交融的時代意象,深受日本文化薰陶的台籍人士,自然而然吸吮戰後日本新興攝影雜誌所傳達的新知觀念,潛意識去挑戰、競合大中國傳統畫意山水的傳統美學。此外,世界攝影新知的潮流,在二次世界大戰前後也有所轉移;現代攝影的觀念,交融現代攝影思潮之一寫實攝影,攝影多面性觀看本質的探究,伴隨著個人意象表現,轉到新跑場點上。「影會時期」這階段的發展,透過攝影同好會的聯誼、國際沙龍競賽,創造出了不同的「奇異珍果」。這種「日常生活的視野」,透過國際沙龍攝影比賽,相互又各自實踐、詮釋現代「寫實攝影」以及傳統「畫意攝影」的精髓,看見那個時代在轉換中的土地記憶及情感。台灣那一代攝影工作者除縱情於攝影藝術的競逐外,也運用智慧及熱情衝破政治現實的圍籬,在幽微的光線中,定格他們的觀景窗,看見他們的時代意象,深具時代意義。
展場在台灣美術館201及202展覽室,至104年1月25日止,洽詢:04-23723552。(圖:台灣美術館提供)
留言列表